馬上注冊,結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讓你輕松玩轉社區(qū)。
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,沒有賬號?注冊
×
荷是夏日的顏色,蟬是秋風的低吟,而一場小雪,則是冬天的邀約。而小雪節(jié)氣,來的姍姍,步履不急不躁,一如昔時風雅。在詩人的筆下,小雪是黃庭堅“小雪晴沙不作泥,疏簾紅日弄朝暉”的美好;是李白“凍筆新詩懶寫,寒爐美酒時溫”的自在;是袁枚“吹燈窗更明,月照一天雪”的浪漫。 皇家專屬的“供暖系統(tǒng)” 小雪過后,寒潮來臨。瑟瑟寒風中,冬意漸濃。為了抵御嚴寒,在沒有高科技的古代,宮廷建筑師們還是想到了比較科學的方法為皇宮供暖。其中最著名的一種就是將宮殿的墻壁砌成空心的夾墻,俗稱“火墻”。墻下挖有火道,添火的炭口設于殿外的廊檐底下,炭口里燒上**火,熱力就可順著夾墻溫暖到整個大殿。為使熱力循環(huán)通暢,火道的盡頭設有氣孔,煙氣由臺基下出氣口排出,這可以算是古代的“供暖管道”了。 漢代,皇宮中設有溫室殿,殿中以花椒為材料,搗碎成泥,涂在墻壁上制成保溫層,再掛上壁毯,設火齊屏風,還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帳,地上鋪著毛毯。在這樣的“空調(diào)”房間里,冬天自然不會感覺寒冷,這就是所謂的“椒房殿”。除此之外“椒房殿“使用的材料還具有芳香的味道和防蛀蟲的效果,可以保護木質(zhì)結構的宮殿。 腌菜曬肉消寒去 秋去冬來,秋收冬藏,“藏”之一字,便是冬天的頭等大事。而中國人的“藏”,便從吃開始,到身結束,藏住了冬天的“口腹之欲”,也帶來了難得的風雅。比如,將菜藏在缸里,東南沿海的浙江一帶,有在小雪節(jié)氣中腌菜的習俗,當?shù)厝朔Q之為“腌寒菜”。北方人每逢小雪后,便將雪里蕻、大白菜等,腌漬成咸菜或酸菜,燉湯或佐餐,皆是美味。而一些農(nóng)家開始動手做香腸、臘肉,人們以食鹽配香料,將肉腌在缸里,幾日之后,用棕葉或竹蔑繩索串掛起來,滴干水分,以煙火熏干,掛在院中,隨吃隨切。 冬藏儲食物,因地制宜,靠海吃海的人們,喜曬魚干。把魚肚剖開,清洗干凈,就可抹上鹽粒腌漬小段時間,便一串一串掛在陽光底下曬著,大大方方昭示出一個豐盛的年尾。有些地方,則把打糍粑過成了“糍粑節(jié)”,“小雪來寒朝,糍粑祿祿燒”。家家戶戶打了麻糍,一邊辦起祭祀,一邊又擺起酒席,邀朋喚友。清寒小雪天,總被他們過得熱熱鬧鬧。 冬日雅事知多少 文人墨客總是喜歡風雅的事物,又怎能少得了潔白高貴的小雪呢?小雪時節(jié)文人墨客總有很多閑情逸事可做,將清冷與漫長的小雪節(jié)氣變得充滿了情調(diào)與意趣。 小雪時節(jié),文人墨客們還會創(chuàng)作詩詞來抒發(fā)自己的情感和感慨。他們通過詩詞來表達對自然的敬畏和對未來的美好祝愿,同時也通過詩詞來寄托自己的情感與理想。誠如白居易捧出新酒,點起火爐:“綠蟻新醅酒,紅泥小火爐。晚來天欲雪,能飲一杯無?”酒是新酒,爐火正旺,三五好友圍爐而坐,對飲一杯清酒,相談甚歡。窗外是清寒世界,屋里是擁著火爐的溫暖人間,便也不覺得天寒地凍,一切都溫暖如常了。若是無酒,不妨飲茶,“寒夜客來茶當酒,竹爐湯沸火初紅”,冬天最熨帖,正是家人之間、朋友之間,圍爐煮茶,相邀共飲的時光。 即便在沒有暖氣與空調(diào)的古樸歲月,人們亦能以超凡智慧,度過漫長冬日。從篝火到火塘,火炕,乃至各式精巧便攜的取暖器具,古人的智慧如星辰般璀璨,不斷演變,終使冬日不再那么“寒冷”。彼時,家家戶戶皆會腌上一壇好菜,靜待時光醞釀萬般滋味,留住那抹難忘的“冬日味道”。而文人墨客圍坐一圈,以詩寄情,以畫留景,將冬日生活中的點滴,化作一篇篇流傳千古的佳作,如同一股暖流般涌入心田,讓人心生暖意。
|